除了金融业务,蚂蚁集团的未来还能是什么?
不知不觉,蚂蚁集团完成整改已经一个多月了。关于它的未来发展方向,过去是、现在仍然是资本市场和互联网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。最近三年,宏观经济和行业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所有互联网平台公司都面临着艰巨挑战,需要重新审视其长期发展战略。因此,坊间出现了大批关于“蚂蚁集团将向何处去”的猜测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根据彭博等境外媒体的报道,蚂蚁将实行大规模的重组或拆分,以实现港股上市的长期计划。至于具体要怎么重组呢?最激进的说法是,蚂蚁可能把“金融板块”和“非金融板块”拆开,作为两组不同的业务实体。那么问题来了:如果真的把金融业务打包分拆了,那么蚂蚁还有什么?对于投资者和合作伙伴而言,它的非金融业务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吗?
其实,蚂蚁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“科技公司”而非金融公司,而且这个“科技”不仅包括金融科技。在蚂蚁集团官网列出的五大业务板块是:数字支付、数字互联、数字金融、数字科技和全球化,“数字金融”仅仅是其中一块而已。在过去,金融业务太容易赚钱、光芒四射,吸引了外界的所有注意。只要我们把目光从金融业务转移开来,就能发现,——当然,打不打得好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在我看来,蚂蚁未来最可行、最顺畅的战略方向是:以支付宝这个头部APP为依托,开拓生活场景和多种内容形式,打“流量商业化+SaaS”的牌。这个战略一旦实现,蚂蚁的“互联网”色彩将远远超过“金融”色彩,而且是一家横跨B端和C端的互联网平台。支付宝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“国民级APP”,其实际资源往往外界低估了:
支付宝有10亿有效用户、8亿MAU,在国内位居第三,仅次于微信和抖音,高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其他一大批APP。支付宝还有8000万商户资源,是仅次于淘宝的国内第二大B2C生态。
不过,一直有人认为,支付宝的流量虽大,却多是“被动流量”,这样的流量可能缺乏商业化的空间——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,但并不全面。应该承认,支付宝的用户时长(2021年仅为人均单日8分钟左右)确实远远低于其他大部分头部APP;但这并不意味着用户缺乏“主动性”。就以我本人为例,过去一个星期,至少有三次主动打开了支付宝,分别是为了查询公积金、缴纳电费、买卖理财产品。在所有头部APP当中,支付宝是与“钱”打交道最多、最直接的一个,这就决定了用户在打开它的时候,天然存在着“做交易”的心智;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,那就是用户往往把它当成“工具”,用完即走,难以给商家留出足够的运营时间。
对于上面的问题,大家都意识到了,支付宝官方也早就意识到了。早在2020年,支付宝提出了做“数字生活开放平台”的口号,就是想摆脱“工具”属性,在用户消费决策中扮演更大的角色。从那以后,支付宝至少做出了以下拉高用户时长、介入生活场景的努力:
2022年初,推出“生活频道”,让其占据首页底部C位,鼓励商家经营自己的“生活号”。同样是在2022年,上线直播功能,予以流量倾斜,逐步让其成为一项重要功能。与此同时,持续扩充小程序生态,支付宝迄今已拥有400万个小程序,仅次于微信。
我们不难发现,支付宝在流量运营上的思路就是以“生活号”为中枢,一边连接着短视频、直播等内容生态,一边连接着小程序的交易功能。这与微信以视频号为中枢的思路,有异曲同工之妙,或许应该说是在当前环境下的“殊途同归”。必须指出,目前支付宝的内容生态与抖音、微信视频号等的差距还比较大,这个软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补齐的。支付宝的强项在于其商家体系——别的平台都是“先有流量、再做商家”,唯有支付宝是“先有大批商家、再逐步深挖流量”。只要整个路径能够打通,究竟从哪一边开始打,并不是最重要的。
因此,在8月17日举行的支付宝2023合作伙伴大会上,支付宝传递了几个流量商业化的重要信号:发布商业推广平台“灯火”、全域数据营销产品“棋盘密云”,以及正式上线小程序云。对于商家而言,其中的意味十分明显,那就是支付宝庞大而“沉睡”的流量终于要被全面激活了。此时此刻,大家都在讨论中国移动互联网“最后的流量洼地”究竟是微信视频号还是小红书;但是对于有切实获客需求的商家来说,支付宝高达10亿的有效用户一旦被激活,那就是一个无论如何不容忽视的兵家必争之地!
很多人会问:“支付宝的流量到底有多真实?真的能够用来促进交易吗?”对于这个疑问,最好的案例无疑是2023年的“集五福”活动——用户参与规模达到历史最高、同比增长30%,仅五福子会场的生活频道内观看直播的用户规模就接近14亿人次!在商业角度,有3万多商家通过小程序、生活号参加了五福,线下更是还有上千万通过红包码参加的小商家。要知道,今年支付宝“集五福”活动比较低调,主动推广力度远比不上前几年,却仍然取得了这样的战绩。
另一个案例是泡泡玛特:2022年秋季大促期间,通过支付宝“三券齐发”(惊喜券、商品券、随机券),以及线上线下、公域私域相结合的全域运营,在15天内撬动了4899万销售额,ROI高达3772倍,其中新客占比60%以上!如果说这次活动还有什么缺陷,那就是在支付宝站内承接转化时,由于小程序模块不够丰富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转化率、流失了销售机会。为了改善上述问题,泡泡玛特专门组建了支付宝小程序运营团队。
由此又引出了蚂蚁集团的另一张牌,那就是以SaaS为核心的技术基础设施和运营工具。熟悉海外电商的人都知道,在欧美,以Shopify为代表的电商SaaS服务商促成了百花齐放的“独立站”生态,也催生了大批D2C品牌;SaaS不仅能为商家提供技术接口和建站服务,还能承担客户关系管理、营销策划、库存管理、数据统计……等一系列复杂职能。尤其是对于预算有限的中小商家而言,SaaS服务商就像一个大管家,是它们以合理成本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唯一渠道。
可是在国内,众所周知,并不存在“SaaS + 独立站”的电商环境;能够向商家提供流量的平台很多,但是能够提供精细化管理和运营工具的很少,哪怕是微信、抖音等头部APP也不例外。在这种情况下,支付宝发布小程序云等,进一步加强技术产品开放,平台能够提供给商家的流量总归是有限的,而运营和管理提升的空间是无限的。所以,在流量红利耗尽之后的精细化运营时代,SaaS工具的有效性将成为真正的胜负手。
此外,在生成式AI大行其道的今天,支付宝可能成为国内较早将AI技术与小程序融合开放、使商家得以低成本使用AI的平台之一。OpenAI的GPT4.0模型最早的商业用户就包括Shopify,后者正在将其广泛应用于客服、数据分析、营销策划等场景。在国内,支付宝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,逐步展开类似尝试。因为大模型技术、用户习惯等方面的原因,这种尝试肯定不会太快,不太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;打不过在长期,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走向。
附带说一句,蚂蚁的数科业务其实一直就很发达,只是一直被金融业务的光芒所掩盖了:大规模图数据库TuGraph, 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,已经在供应链、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蚂蚁链……截止2022年底,蚂蚁在隐私计算、区块链等领域的专利数量均保持全球第一。如果说以前这些技术研发成果经常被视为“配菜”,那么今后它们将更多地成为“主菜”。
回顾历史,我们会发现:随着时代变迁,蚂蚁的战略思路和定位出现过多次改变。此前大家心目中的“金融科技公司”,只是一个特定时期的印象。无论何时,蚂蚁从来没有淡化过自身的消费互联网色彩。因此,在当前的宏观和市场环境下,选择以支付宝这个头部APP为依托、打“流量商业化 + SaaS”这对组合牌,不但是顺理成章的,而且很可能是现存最好的选择之一。
然而,一个战略本身是否正确,并不能直接推导出它能否被妥善执行。对于支付宝而言,挑战是非常严峻的:过去多年,它给用户的“支付工具”印象过于深刻,流量生态存在明显的缺陷;竞争对手又多又强大,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都在争夺稀缺的商家资源和交易场景;相对于一些主要竞争对手而言,蚂蚁的资源未必能占上风。即使一切执行顺利,流量商业化的任务也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初具规模——看看微信视频号、小红书、B站等平台的先例就知道了,这条道路很辛苦、比拼的是长期韧性。
无论如何,只要是正确的道路,再艰难也要走下去。因为如果现在不走,再过两三年,蚂蚁可能还是要做出类似的选择,到时候的难度就更大了。具体能够走成什么样子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