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万山:转型十年“千年丹都”华丽转身
(孙菁 潘妍宇)“大家在这里可以体验一下咱们的石磨,磨豆子、做豆花、做豆浆。”每当带领着游客游览朱砂古镇景区,作为“矿三代”的彭慧总是动情地介绍自己的家乡。如往常一样,彭惠正带着一批游客行走在那个年代一条街上,听着她的解说,游客仿佛穿越时空。
“一走进这里就感觉历史氛围特别浓厚,真正体会到了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氛围。”游客向玉说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,应该经常到有红色故事的地方走走,增强历史自觉,坚定文化自信。
据彭惠介绍,万山曾被称为“小香港”,当时汞矿职工最多的时候达到上万人。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下,朱砂开采矿道长达970公里,被称为“地下长城”。彭慧口中的“地下长城”曾经是贵州汞矿开采的核心区,一个个矿洞随着资源枯竭被关闭,彭慧记忆里兴盛的小镇也随之落寞,万山经济发展进入低谷。
(相关资料图)
绿色转型,时不我待。2015年,万山区引进江西吉阳集团,决定把汞矿遗址“变废为宝”,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,挖掘遗址的工业文化和历史意义,打造了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——朱砂古镇。
“‘那个年代’一条街完整保留了20世纪50至80年代的矿工住宅区以及苏式风格建筑,让游客来踏寻前辈足迹、感怀峥嵘岁月、聆听红色故事。”贵州铜仁吉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芳忠介绍道。
“我们不断擦亮‘千年丹都·朱砂古镇’旅游品牌,以生态理念发展绿色工业、推进新型城镇化,转型发展的动力越来越足。同时,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和商机,也撬动了整个万山镇基础设施的蝶变,让曾经废弃的老矿区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。”万山镇党委书记万湖海说。
如今,朱砂古镇景区打造了“那个年代”一条街、矿洞遗址、悬崖玻璃栈道、高空滑索、彩虹滑道等体验项目,建成放下云居、悬崖酒店和国营招待所等特色民宿酒店,“吃住行游购娱”旅游业态日趋完善。热闹繁华的景区,让一度离家的人们又回到了家乡。
“我生长在这里,见证了家乡的发展。转型带来的巨变也给我们创造了机遇,现在和我一样选择回到家乡参与景区建设的职工就有120多人。”彭惠说。
朱砂文化熠熠生辉,朱砂产业蓬勃发展。在绿色转型中,万山区立足朱砂藏量丰富、品质佳的优势,着力在朱砂工艺品上挖掘价值,以高标准、高品质建设朱砂工艺品产业园,建成朱砂工艺品线上线下交易中心。在位于朱砂业园内的“朱砂陈列馆”,手链、吊牌、摆件、砂画……朱砂制作的工艺品品类丰富,款式多样,造型精美。
“目前园区共有34家朱砂企业,每家平均一天要生产150斤朱砂粉,总收入按照最低一块钱一克来算的话,每天可以产生收益250多万元。”万山朱砂陈列馆副总经理、馆长林礼松说。
目前,朱砂产业园已发明专利48个,带动5000余人就业,被列为全省文化产业“十佳品牌”。十年来,万山区抢抓中央、省、市支持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,在实施“产业原地转型、城市异地转型”发展战略的同时,围绕“强中心城区”建设,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化城市。
行走在谢桥新区,现代化都市气息扑面而来,道路四通八达,高楼鳞次栉比,九宜城、居然之家、银行、永辉超市……各种大型商城和商超相继落地万山。
“这几年家乡的发展是越来越好了,广场、篮球场这些基础设施都很完善,我经常去散步、运动,锻炼身体,感觉非常好。”说起万山的变化,市民覃礼录十分满意。
“我们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累计完成城市干道改造108公里,建成区道路网密度8.36平方公里,建成商品房4.1万套480万平方米,园林绿地面积达到882万平方米,人均绿地面积提升到18.24平方米。”区住建局副局长吴毅说。
这十年,万山的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。2022年,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7.54亿元,比2013年净增60.04亿元,年均增长10.3%;财政总收入为14.25亿元,比2013年净增11.22亿元,年均增长18.9%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535元、13242元,是2013年的2.1倍、2.7倍。这十年,万山人用睿智、勤劳和汗水描绘出了一幅山水绿、产业兴、城市美、百姓富的新时代画卷,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