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市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百问百答(三)
为保障本市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质量,更明确和有效地解答相关街镇、社区规划师在行动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,市生活圈联席办结合“问需求计调研行动”,整合形成《上海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百问百答》,包括总体行动要求、技术要求以及成果表达等。
【总体要求类】
1.“综合保障机制行动”是什么?
(资料图片)
“综合保障机制行动”是2023年上海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十大专项行动之一,旨在建立健全市、区“上下联动、左右贯通”的工作机制,保障系统有序推进相关行动。
目前,市级层面已建立市全面推进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联席会议制度,由市规划资源局、市发改委联合牵头开展相关工作;各区均已经建立由区领导牵头的区级联席会议机制,其中浦东、黄浦、静安、普陀、杨浦、青浦、松江、崇明等8个区由区委或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推进。
2.“城市治理提升行动”是什么?
“城市治理提升行动”是2023年上海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十大专项行动之一,旨在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,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,建设“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”的社会治理共同体。
3.“专业创新示范行动”是什么?
“专业创新示范行动”是2023年上海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十大专项行动之一,旨在推动人才资源服务下沉,为基层加强专业技术力量支撑,全方位保障行动质量。包括全面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,增强决策科学性;搭建“人民城市大课堂”交流平台,为基层“点单送学”;组建多专业设计联盟,加强方案设计和创新;引入社会组织,协助推动社会治理等。
【技术要求类】
4.各区如何发挥区级联席会议制度作用,整合多部门的力量,实现空间、资源和行动的协同?
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项目往往涉及多个条线,如住区改造项目中健身设施、楼道空间、社区配套活动室、绿化空间的规划建设分属不同部门。为此,各区要充分发挥好区级联席会议的平台作用,确保各方各司其职、形成合力。
一是发挥好统筹协调平台作用。各区牵头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,加强与区内相关职能部门联动,落实条块沟通机制,为街镇做好政策供给、业务指导等工作。
如长宁区搭建的“两级议事联席会”制度,区政府每季度召集一次区级议事例会,所有成员单位均需参会,决策重大问题、认定重点项目;街道每1-2周召集一次街道级议事例会,相关部门和社会主体参会,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协商。
二是发挥好经验交流平台作用。各区要积极通过区级联席会议例会、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,为区相关部门、街镇搭建互动交流平台,分享阶段性成果和先进实践经验,促进行动高质量推进。
如浦东新区组织举办“浦东新区加快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专题研讨班,区委书记亲自动员,市区部门及相关领域专家授课,街镇代表交流工作经验,帮助基层全面把握工作重点,推动相互比学赶超。全区副处级及以上干部,各街镇内设机构及事业单位负责人、居村党组织书记约四千余人参加。
三是发挥好宣传推广平台作用。各区要紧紧围绕居民关心关注热点,以区和街镇融媒体为宣传阵地,加强常态化、体验式的系列宣传报道,扩大宣传效应,提升居民群众对“15 分钟社区生活圈”的知晓度与满意度,增强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感、获得感。
如杨浦区正在依托区委宣传部开展全区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系列报道,以文字报道与短视频相结合的形式,对每个街道逐一开展专题报道,持续向公众全面介绍杨浦各街道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成果和未来建设愿景。
四是发挥好协作助推平台作用。各区要整体把握全区面上实施推进,做好项目功能、空间、资金的统筹和实施全过程监督,指导督促区相关部门、街镇抓好项目落地。
如闵行区就项目完成情况组织街镇与部门实行双向考核,促进街道与部门相互监督,激励多方协同推进项目实施。
5.各区、街镇如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,建立社区治理模式?
要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优势,尤其在街镇、居村层面,坚持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、共治模式,因地制宜、“八仙过海”,结合各区实际情况,创新社区治理模式,在需求摸底、方案设计、实施运营、评估完善等全过程广泛听取居民意见。
——如浦东新区在缤纷社区工作中构建“一图三会”制度,在形成“一张蓝图”的过程中,由街镇指导居委会、业委会组织“三会”,通过“听证会”广泛征集居民意愿,摸清居民需求;通过“协调会”公示项目设计方案,以投票等方式选出居民满意的设计方案;通过“评议会”等方式,请居民对建成项目的实施效果好坏进行反馈评价。
——如静安区在美丽家园项目中,创新构建“三会一代理平台”基层治理制度,搭建了政府与社区居民、规划师、代建方等多方“上下互动”的交流和协商平台,其中“三会”指的是由居委会负责组织的决策听证会、矛盾协调会和政务评议会;“一代理”指的是群众事务代理制度,由居委会为社区居民代为协调解决社区公共事务。依托“三会一代理平台”制度,做到事前“听证”,促进科学决策;“事中”协调,维护辖区稳定;“事后”评议,对实施项目成效和听证、议事协调机制进行评估,高效解决群众问题,推动社区自治共治。
6.各区、街镇如何拓宽公众参与的覆盖面,推动各类人群参与社区治理?
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在补齐民生短板的同时,倡导全龄友好,引领各类人群全面发展。为此,各区、街镇在组织公众参与中,要结合辖区人口特征,全面动员,关注一老一小、白领及产业人员、村民等特色需求,有的放矢地策划公众参与议题或活动,提高社区多元人群参与度。
——如杨浦区在国定支路党建微花园的建设过程中,创新探索了“党建+少先队”共建模式,邀请二师附小北校同学全程参与,叠加社区规划师团队的专业能力,将空间利用率低、绿化品质较差的街头绿地,变为了二师附小北校同学们上下学路上可停留、可休憩的公共空间。
——如浦东新区陆家嘴针对在地企业和白领群体建立的“楼长”“楼事会”机制,吸引社区居民、企业员工等各类群体充分参与生活圈建设的相关工作讨论。
——如金山区搭建了村民“建言堂”和乡贤“议事堂”两个常态化平台,实现“村民事、村民议、村民定、村民理”。
7.各区、街镇如何丰富公众参与形式,更好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?
除做好常规的规划信息公示、意见征询等工作外,各区、街镇也可积极借助社区规划师、社会组织等专业力量,不断拓展公众参与形式和方法,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、亲民活泼的形式,降低公众参与的专业性门槛,让居民更直观、更便捷地了解生活圈理念、参与生活圈建设、感受生活圈成效。
——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联合社区规划师和在地社会组织,于5月27日组织开展了“合五角力、致未来居”2023五角场街道社区生活节暨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规划成果展示行动,创新性地将社区节事与公众参与结合,扩大了公众参与的覆盖面和影响力。通过“CityWalk城市漫步”“规划互动展示”“睦邻生活沙龙”“睦邻市集和才艺展示”四大板块活动,吸引了社区老中小各类人群超过2000人次的踊跃参与。
——如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延武胶街区依托静安区“更新者”党建品牌和“1+1+N”的社区规划师制度,共同发起了延武胶街区共创计划。围绕空间更新、街区共创等居民身边议题,自3月15日起,陆续举办了街头采访、多方座谈、社区开放日、参与式工作坊等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活动,探索从问题调研、需求收集,到议题讨论、方案展示等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方法。
——如普陀区万里社区结合世界城市日进社区活动,举办万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定向赛,200多名体育爱好者、社区居民、亲子家庭参与。通过打卡沿途“网红景点”的活动形式,带领市民充分融入集健身、休闲、娱乐为一体的社区公共空间,直观、切实感受老旧街区改造、河道清理整治、景观绿化升级等社区更新与治理成果,为进一步激发社区活力、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注入动力。
8.各区、街镇如何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,协助参与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行动?
各区、街镇要畅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信息渠道,鼓励广泛利用社会组织力量,发挥社会组织的在地化优势,协助承担专业社区服务供给、公众参与活动策划、社会资金筹集等各类社区治理职能,提升街镇行动效能。
——如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是2018年发源于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的一家在地化社会组织,并持续深耕长宁的多个社区,推动了包括“做一天新华人”“新华美好社区节”“一平米街区艺术便民服务行动”“新华路街道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第二轮行动规划公众开放周”等一系列社区营造活动。2022年,新华路街道积极挖潜了5栋临时建筑用房资源,交由大鱼负责筹款并运营,建立了社区营造中心,包含社区服务、社区营造工作站、青年创新孵化等功能。这一共创空间不仅成为激发居民交流协作、参与社区共治的“美好生活共创平台”,也是培育社造人才,助力各地社造土壤与地方创生的共学场。
——如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是2015年由陆家嘴街道发起、由爱心企业、媒体和专业公益人士共同组建的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,旨在为社区和企业搭建双向交流的平台,撬动社会资源。例如2019年起在崂山三村小区开展的两轮微更新项目,“任意门”项目中,协助社区多次召开民意听证会,并利用各类平台及相关公益性社会组织自筹资金13万余元;“逗乐园”项目中,通过易拉宝宣传与奖状激励的方式,发动居民自筹资金近3万元。不仅提升了社区环境品质,更为激发居民自治意识、筹集社会资金提供了新的治理样板。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关键词: